本学期根据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针对教科室主任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要求,继续推进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进一步提升个人和团队的科研水平,从而促进学校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对照期初制定的计划扎实有序地完成了学期“七个一”工作。
一、制定计划,有序推进
学期初认真解读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的学期计划以及学校的工作计划,思考上学期科研工作的亮点和存在问题,主动与分管校长及科研骨干集体商讨,从以专业阅读为基点,夯实教育研究之基;以科教融合为亮点,探索教育科研的路径;扎实过程管理,彰显教育研究之真;以成果提炼为契机,优化教育科研质量四个方面制定了合理的有操作性的学期计划,计划将分别从科研队伍的建设、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推进、“十四五”课题的研究推进和管理、成果提炼等方面,扎实研究过程,提升教科研实效,并把主要活动细化到每个月中,形成月行事历,有序推进。
二、参与课题,有效引领
我与周国强校长召集课题组成员一起继续进行文献阅读、课堂观察,开展了苏州十四五课题《“合生长文化”赋能乡村学生九年一体发展》的课题研究,对“合生长文化”进行了再梳理课例研究和理论研究,同时,我进行了省学会课题《指向深度思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化课程实践研究》的研究,作为教科室主任放大个人效应,在自己研究课题的同时指导各课题组制定好学期计划表,指导其制定观察量表、课例设计、开展课题研究等,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并对照结题要求做好课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档,以及课题成果的梳理等工作。
三、科教融合,有效研训
本学期依托教育集团科研联盟共同体、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继续深入推进课题研究。1.先后开展了太仓市小学科学教科研训一体化研讨,太仓市小学活力数学同类课堂协作研究共同体研讨活动,小学英语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合生长文化”赋能乡村学生九年一体发展的实践研究,小学语文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合生长文化”赋能乡村学生九年一体发展的实践研究,城一小集团苏州市十四五规划课题中期集束论证活动,秉着集团学校间合作、共商、互助、共享,发现自身问题,寻求改进策略的原则,以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的理念,以课题为载体,坚持立足教学做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一次次活动中,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
四、阅读提升,夯实研究之基
本学期重点读了王福强老师撰写的《为师生赋能》一书,做好读书笔记以及批注,及时把文中的想法以随笔的形式记录下来,把书中所学到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到课题实践中。了解了基于学校层面推进项目化学习的设计要素及框架,并在原有方案设计1.0的框架基础上改进至2.0版本,关注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实现学习者心智转换,创造出新成果。而且将2.0的设计框架运用于本学期的研究中。
五、讲座培训,提升教育科研方法
本学期我为学校全体教师作了题为《如何撰写高质量的论文》的讲座,强调了撰写高质量论文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论文学术界交流和探索的重要方式,以自己多年撰写论文的经验,分享了一些提高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第一步是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建议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进行研究,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还强调了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的重要性,鼓励老师们尽可能运用科学可靠的研究方法。
六、带好团队,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本学期,科研团队的建设重点继续放在科研骨干和“合生长”青年团教师的建设上,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重点围绕课例设计撰写、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集体、个别的分层辅导,提升教师课题研究能力。先后邀请了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的严乃超老师来校进行有关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专题培训和论文专题培训。严老师详细解读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定义,并展示了跨学科教学系统的设计图表与整体架构,并为全体青年老师指导了论文撰写要求。邀请了崔美红、孙进鹏、金虹霞、王蕴芬、张华英等市级骨干教师来校送教送培,传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自主研修、专家把脉等多种形式的团队建设,让不同老师得到不同的发展,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同时培育好科研骨干。
七、成果提炼,优化教育科研质量
积极内因外联,指导课题组成员开展成果梳理与提炼,搭建论文撰写、课题总结等培训平台,主动联系优质期刊社,向其推荐学校优秀研究成果。组织教师积极向《太仓教育》等杂志社投稿。组织教师参与省市级各类论文评活动,如行知杯、陶研杯、苏州教育学会等优秀论文评比,为教师搭建了多元化成果展示平台。本学期,学校教师发表论文省市级共计12篇,教师论文获奖省市级共计47篇,通过评比与发表,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成果提炼。本人发表了课题论文《“合生长文化”赋能乡村学生九年一体发展》,借助成果提炼的过程,进一步凝练学校教育科研创新路径和经验,加强宣传辐射,尽力优化成果质量。
执笔人:王菊
2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