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科室围绕上级教科研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要点,在工作中坚持“课题引领课改,科研与教研融合,科研服务于质量”为核心理念,积极构建教科研训一体化的师资培养模式,坚持“自主探究、简约平实”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科研的“研究、引领、服务、助推”功能,努力建设“活力科研”工程,规范引领学校科研常规工作,加强学校活力科研队伍建设。现将这一个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扎实研究,走好课题发展的长线路径
1.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强化规范意识
本学期继续开展十四五系列课题的研究工作,以学校总课题《“合生长文化”赋能乡村学生九年一体发展的实践研究》为研究方向点,以课堂为科研立足点,以跨学科和中小学衔接为选题发散点,同时聚焦“五育并举”“五项管理”“双减”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来展开“十四五”课题研究。
(1)开展省学会规划课题开题及专项研究。配合学校初中部强校行动计划及小学部学生学习品质培养,依托小初2大教育集团,本学期开展了省学会《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化学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研究》、苏州市规划课题《让生活更美好:初中化学“生活本位”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5E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开题论证工作,认真聆听专家意见,修改了研究方案,做好每月课题的月检月报。另外《指向深度思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化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继续开展研究,通过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开展综合实践好课研究、教材编写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组代表太仓市完成了苏州市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教师用书的编写工作,引领教师关注教育热点,更新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改革。
(2)苏州规划课题继续推进。学校每月结合课题研究开展课堂教学“主题式”研讨活动,老师们通过设计教学案例、执教公开课、进行研课等活动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新规范的研究与落实,把教研目标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形成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2个苏州市规划课题《让生活更美好:初中化学“生活本位”项目学习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信息科技5E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正式立项,开题论证;3个苏州市“十四五”课题继续开展研究,形成典型案例。本学期学校承办了2次市级科教融合活动,邀请的各级专家来校指导,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方向性引领和科学性指导。
(3)各课题组围绕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好了本学期研究计划,围绕计划开展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及时上传课题研究网络,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对在研课题继续做好网络课题平台建设,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定期上传资料,积累好过程性资料,做到提前完成月检月报。
2.确定科研方向,梳理研究问题
以各级各类“十四五”规划课题申报为契机,认真梳理学校中小学段教育发展遇到的真问题,针对学校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及已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结合“十四五”课题申报选题指南,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条路径进行课题申报选题,开展课题申报工作。在认真做好太仓市“十四五”课题的选题与申报方案撰写的基础上,学校又申报了1个苏州市级和2 个太仓市级课题。
3.寻找破题之道,解决真实问题,
一是依托现有课题,寻找学校发展新路径。本学期进一步推进了省学会和苏州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针对目前教育中的突出问题,细化制度建设、平台搭建、实践研究等内容,以项目化形式开展协同研究,积极探索教育创新路径。本学期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科学学科工作坊,每月进行一次中小学衔接活动,达到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的目的。
二是引领教师树立问题意识和科研思维。指导教师积极思考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积累科学研究经验。形成想研究、真研究、会研究氛围,学校老师慢慢有了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寻找最佳解决策略和途径的意识。
4.抓好月检月报,完善教科研制度
教科室完善了相应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优化指导教科研的常规管理过程。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将按照课题网络化管理的具体细则,即按“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成果鉴定”六大板块,严格按要求上传.本学期教科室先后开展了《课题开题准备与研究工作》《月检月报专项培训》《课题培训明思路,教师成长启新篇》三次专题培训,通过指导服务、例行督查等形式,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化管理,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度。
二、一体化推进,教科研训力求实效
进一步明晰了“研即是训”、“研是最有效的训”、“训离不开研”等基本认识和教科研训一体化理念下开展科教融合的基本路径。继续按照“课题引领-科研策划-教学搭台-共融推进-研训补位”的运行机制,重点在协同教科室、课题主持人、教研组三个层面予以推进。
1.共同体协作,分类推进
充分利用教育集团科研协作共同体、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二大类科研协作平台,在前期已形成的科教融合成熟经验和基本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教科研训一体的协作活动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带领学校课题主持人参加每月一次联盟内的科教融合活动,在活动中课题主持人掌握科研方法,关注研究过程,学会理实结合和科研提炼。
同类课题协作研究共同体主要以太仓市“活力数学”为主题开展活动,聚焦主题,聚合集体智慧,本学期共享同类课题研究资源,推动课题规范研究,厚实研究专业底色,激发课题研究活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2.教科研组合力,分层推进
结合学校课题,借助学科教科研组,根据学科特点,分层推进教科研训一体化活动。引导教科研组长确立学期研究方向,确定每次的教科研训内容,开展科教融合专题活动,结合同类课题、教科研活动或学科展示评比等平台开展研训一体活动,做到研训主题系列化、研训方法科学化。
三、搭建平台,科教融合锻炼教师科研智慧
1. 理论学习,聚焦前沿信息
要求教师把教育理论学习作为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组织教师有针对性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信息动态及教育教学形势分析,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增强教师科研兴校意识。
(1)抓好《燃荻》学习研究。继续重点组织好《燃荻》的学习工作,组织好各教研组每一期《燃荻》的学习与心得撰写工作。开阔教师视野,增长专业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同时通过寒暑假专业阅读丰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2)开展读书活动。围绕“书香致远:沐浴书香,追寻梦想”开展了系列读书活动,开展了好书推荐、阅读故事交流、读书沙龙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校教师读书活动。推荐《构建理想的班级生态》一书,全体老师依托教研组开展读书活动。同时布置了暑期读书书目《势不可挡的学习——释放学生潜能的7个基本要素》。
2. 科教融合,提升课堂观察能力。
坚持科教融合,优化活动方式,在规范的基础上做好提升。教科室都要联合教务处抓好基于两磨(磨课堂教学、磨观察量表)与多轮跟进式研讨,从个别辅导到小组研麿,从主题确定到观察量表的制定,从研究课的设计到达成目标,从观课方法到观课反馈,经过多轮反复,真正做到理念进课堂、方法进课堂、成果进课堂,实现“教”与“研”的双向建构。这样“有主题”的“科教融合”活动,是以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追求,锻炼了教师科研智慧。本学期开展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体育五项校级中小学大教研活动,两次综合实践和化学学科太仓市级科教融合活动,用更科学的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科研的研究与引领功能。
四、扎根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成立了联合备课组(跨学科主题研讨)、中小学大研修组(跨学段主题研讨)、课题组等不同层面的科研团队,其建设主题都指向“合生长”的教师团队构建,从一溪之水到百川聚海,这些或同学科、或同主题的同质团队抱团共进,自觉生长,形成合力。同时学校根据教师构成和发展目标,锚定关键阶段,创建发展共同体,有青年实训团和骨干提升团,两个有梯度的团队分别代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以进阶的姿态无缝对接。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个性化定制,根据他们个体特点、学科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并进行系统化的分层指导,助力实现教师梯度成长与发展,目前骨干教师团的所有成员都有主持或核心参与各类课题研究。
“青蓝工程”,培养发展有效果
学校坚持“青蓝工程” 师徒结对活动,以课堂为载体,切实提高青年教师专业水平,进一步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帮助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今年现有14对师徒进行结对,通过示范课、随堂课、汇报课等活动,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本学期6位青年教师申报了太仓市级骨干教师,1位老师在太仓市职初教师基本比赛中获二等奖,同时获得太仓市“学科新秀”称号,1位老师获太仓市学科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对师徒被评为太仓市“百对好师徒”,其中一对为太仓市“十佳好师徒”。
骨干辐射,引领指导有成果。
重视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与考核工作,我校现有太仓市学科带头人5名,太仓市学科能手5名、太仓市学科新秀6名。校学科带头人2名,校学科能手8名,校教坛新秀5名。要充分发挥现有骨干教师的力量,结合教研组活动,辐射到每一位教师,促使其他教师向骨干发展。利用科研骨干的人力资源,通过科研培训、专题讲座、课堂展示、课题研究等多样化方式,发挥科研骨干教师队伍的示范辐射作用。
中坚力量,专业谋划有目标。
学校中一部分中青年教师,通过持续性的培训学习,使他们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对未来专业成长有进一步提升的意识,能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寻找研究方向,主动申报自己本专业研究课题。
责任引领,科研素养再提升。
学校教科室主任是教育科研的负责人、引领者和传播者,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才能带出好的科研队伍。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做好教科室主任科教融合“七个一”工程:定好一份科研计划、开展一次科教融合活动、读好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做好一次科研讲座、参与一个课题研究、带好一个学术团队、推荐或提炼一批研究成果。
五、勤于笔耕,挖掘教师论文写作潜能
1. 做好各项论文赛事的通知动员工作。
本科室是为教师服务的部门,要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对论文比赛,传达通知,及时梳理汇总,发布在校工作群里,便于老师及时了解比赛动态。在收集整理论文、案例过程中,要做到仔细、耐心,多给鼓励,帮助老师提高文章获奖数量与质量。本年度论文获奖情况:发表论文6篇,获奖论文35篇,获奖教学设计16篇。
2. 做好教师论文推广推荐工作。
一是引领并指导开展基于实证的研究总结和科研成果的提炼,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撰写论文,力争出一批有一定含金量和影响度的科研成果,为评选各级成果奖奠基。二是加大成果推荐与推广力度。学校教科室组织校本论文竞赛,搭建科研成果发布与交流平台。在此基础上,挑选优质论文参加上级部门评选,争取有更多的一线教师能有文章发表刊登出来,做好教研成果推广工作。
六、下学期工作设想
1..继续做好课题管理工作
定期参与课题研究活动,查看网络平台建设情况,及时反馈。帮助课题组做好研究论文、案例的参赛发表工作。
2.继续做好论文工作,争取提高获奖数量
努力争取论文比赛能以青年组、骨干组为单位的形式参加,争取提高论文参赛篇数,从而提高获奖数量。
3.布置暑假读书活动,制定教师假期读书活动。布置青年教师完成1篇基础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