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江苏省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指向深度思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化课程实践研究》课题组在线上召开专题研讨会议。课题组成员围绕“自主间性理论下课堂智慧转型”主题展开深入交流,通过讲座分享、讨论互动等形式,为课题研究进一步明确方向、细化路径。
本次研讨以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线上教研活动成果为核心展开。会上,岳王学校王菊老师以《自主间性理论下课堂智慧转型》为主题作专题讲座,系统阐述课题研究的源起、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施路径。
王菊老师指出,开展“课堂智慧转型”研究,既是顺应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方向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区域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传统单一”瓶颈的现实需要。在核心概念界定环节,她重点解读“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强调其从“二元对立”到“多元互动”的核心转变,可通过“多维互动性、意义共建性、动态生成性”三维特征理解;同时梳理国内外理论支撑,如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佐藤学“学习共同体”等国外理论,以及叶澜“新基础教育”、李政涛“教育即对话”等国内研究,为课题实践奠定理论基础。
在课堂智慧教学转型路径方面,王菊老师提出从“传统单一”到“智慧多元”的四大转型方向:多主体智慧协同,构建“教师主导+学生共创+家长辅助+专家互动”的参与模式;多模态融合生成,创新“AI配图+讲解视频+数字博物馆”等成果呈现形式;多领域智创整合,推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如“设计智能浇花系统”融合多学科知识;多场景开放实践,打破校园边界,实现“社区AR探究+校园数字沙盘分享”的虚实融合。
课题组结合讲座内容,采用讨论法、讲解法深入探讨课题实施细节。成员一致认为,需以“基础研究摸清现状、顶层设计搭建框架、案例研究提炼模式”为思路,重点突破“教研机制、学生活动机制、评价机制”三大转变,挖掘主体间性理论下的典型课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模型。
此次研讨明确了课题下一阶段研究重点,将围绕“人-人-机”三元互动生态构建、数智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等方向持续发力。目前,课题组已积累文字材料、课件资料等物化成果,后续将通过实践检验完善教学模型,为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智慧化发展提供“太仓经验”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指向深度思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化课程实践研究》 |
课题类别 |
江苏省 |
立项编号 |
22A03ZHSZ181 |
出席对象 |
课题组成员 |
地点 |
实小会议室 |
时间 |
2025.9.30 |
研究主题 |
自主间性理论下课堂智慧转型 |
所要解决问题 |
围绕课题《自主间性理论下课堂智慧转型》进行讲座分享 |
研究方法 |
讨论法、讲解法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过程: 2025年9月10日召开了太仓市综合实践活动线上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一开始,岳王学校的王菊老师给课题组成员分享了课题 《自主间性理论下课堂智慧转型》,她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了课题内容: 研究源起 —— 为什么要做 “课堂智慧转型” 研究这个课题主要为了顺应国家教育数字化的战略方向和破解区域综合实践的现实瓶颈,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课题的应运而生。 核心概念界定 ——读懂“智慧转型”的关键内涵 (一)主体间性理论:从“二元对立”到“多元互动” 这个理论的内容主要通过多维互动性、意义共建性、动态生成性三个性进行理解。同时,王菊老师还分享了主体间性理论中国外研究中,哈贝马斯的 “交往行为理论”强调教学是 “以理解为目的的交往”,为平等师生对话提供支持;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本质是成人与儿童的认知协同,为合作学习奠基;佐藤学 “学习共同体” 则倡导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共同成长。国内研究中,叶澜 “新基础教育” 提出课堂要从 “知识传递” 转向 “生命互动”,李政涛强调 “教育即对话”,但这些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智慧教学转型 这个课题从“传统单一”到“智慧多元” 。通过多主体智慧协同、 多模态融合生成、多领域智创整合、场景开放实践四个方面进行转型。课堂智慧教育转型的国外研究主要是2016年德国发布《数字化战略2025》,提出在人生各阶段实现数字化教育;2018年美国将网络安全教育和数字素养培养列为STEM教育重要部分;2020年欧盟公布《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建立适应数字时代的教育系统。而国内研究在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 “智慧教育”;2022 年教育部 “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推动其向区域实践深化。党的“十八大”要求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2025年Deepseek问世,教育部出台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2025年5月16日,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教育部重磅发布《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并启动 “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方案。 研究方向与内容 ——如何落地“智慧转型” 这一块主要从基础研究:摸清现状,夯实理论、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这几块进行。同时,这个课题的模式是顶层设计,形成框架,多主体协同 - 多资源支撑 - 多维度评价” 的预设模式。同时,这个课题的实施路径以 “教研机制、学生活动机制、评价机制” 三大转变为核心。另外,在案例研究中用提炼典型,示范推广。这里重点挖掘主体间性理论下的代表性课堂与课例,按照综合实践活动要素与教学规律,提炼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型,并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主体间性理论: 多维互动:师生从“主导-接受”转向“协同探究”,生生通过合作解决真实问题,AI 作为 “第三主体” 提供实时数据与情境模拟,形成 “人-人-机”三元生态; 意义共建:通过对话、辩论、项目协作,结合 AI 技术实现知识、情感、能力的共生共长; 动态生成:AI 实时捕捉互动数据,辅助教师调整活动路径,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课堂智慧教学转型论: 本研究中的课堂主要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所以课堂智慧教学转型是指以区域教育发展为整体场域,借助AI技术重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评价全流程,实现从传统单一教学模式向多主体协同、多模态生成、跨学科整合与虚实融合实践的智慧化教学范式的转型。通过数智技术赋能打破教学边界,形成具有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区域教学新样态,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协同性、生成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多主体智慧协同:从“教师单人设计、家长被动接收”,转向“教师主导+学生团队共创+家长在线辅助+校外专家远程互动”(如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参与); 多模态融合生成:从“文字报告、手抄报为主”,转向“AI 配图+讲解视频+数字博物馆”(融合语音、图画、动画等形式); 多领域智创整合:从“学科简单拼凑”,转向“项目式深度融合”(如“设计智能浇花系统”,融入科学原理、数学测量、编程技术、艺术设计); 多场景开放实践:从“局限校园”,转向“虚实融合的社会实践”(如学生在社区用平板扫描 AR 标识获取信息,在校园数字沙盘同步分享发现)。 |
物化成果 |
文字材料、课件资料 |